靠自主創新推動“十二五”發展
發表時間:2014-09-15 13:05:20
即將步入“十二五”的石化行業,必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才能取得長足發展
我國即將步入“十二五”時期,石化行業要贏得發展先機,掌握主動權,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速度。
石化行業要想解決發展方式粗放、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大等問題,必須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是支撐
在當前形勢下,石化行業必須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按照“行業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行業經濟發展”的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重大科技專項、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
各企業都應當認真總結“十一五”科技工作經驗,制定“十二五”科技創新規劃,做到前瞻部署,持續攻關,全力建設創新型行業,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未來5年,相關部門將選擇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業績突出的企業,繼續開展“示范企業”培育和認定,進一步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動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應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共享,發揮國家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科研基地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實現科技成果工業化。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要從行業特點和產業基礎出發,在節能環保、生物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
首先,重點開發特種工程塑料、特種纖維材料、新型膜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高端化工新材料,提高石化工業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配套能力。
其次,積極開發新型農藥、染料、氟硅化學品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
再其次,積極培育并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大力發展化工節能技術與裝備、資源循環利用技術以及節能環保的化工產品。大力發展生物化工技術、新型煤化工技術,滿足我國石油化學工業及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對原材料、新能源的迫切需求,突破資源制約,夯實發展基礎。
最后,加大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力度,滿足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重點工程的迫切需求。
為節能減排提供技術保障
“十二五”期間,石化行業的節能減排面臨艱巨的任務。我國政府已經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GDP單位能耗降低40%~45%。
按照這一要求,石化行業在“十二五”期間必須實現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遞減4.07%,化學需氧量下降8%,氨氮排放量下降15%,工藝過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
化學工業必須利用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開發和推廣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等,依靠自主創新,突破能源、資源、環境對行業發展的制約,為發展低碳經濟、實現行業“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李勇武)
(作者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
[評論]
粗放式發展方式待轉變
“十二五”發展應踩實腳步
日前,美聯儲宣布將購入6000億美元國債,導致美元連日走弱。這一行為造成了世界經濟的波動。目前世界經濟依然處于不穩定的復蘇時期,單靠資金投入來尋求發展顯然是不實際的,只有縱深發展,把腳步踩實,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為此,石化行業亟待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從根本上轉變。
“十一五”前3年,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市場活躍,裝置高負荷運行,企業效益較好,產業和布局結構調整步伐較快,經濟增長方式有所轉變,在發展中求優化,收到了較好效果。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和銷售收入在此階段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1.25%、18.28%和21.5%,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和發達國家化工產業的增長速度,主要產品能力、產量躍居世界前列。
但是,“十一五”后兩年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石化工業經歷了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油價下降,石化產品價格下跌幅度遠高于油價下跌幅度;經濟衰退引發石化下游市場疲軟,直接影響石化產品需求,出口下降;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產生市場供需矛盾。
未來5年,石化行業應當推進產業結構優化,重點突破和發展大宗合成材料、關鍵合成材料的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制造技術,重點突破和發展產品的精細化、專用化、高附加值化技術;圍繞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大力發展新催化材料與技術、新分離材料與技術、化工過程強化技術及節能減排技術等;圍繞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及國計民生重大需求,大力發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子午胎、綠色農藥、高性能染料、清潔油品等制備技術;圍繞突破資源、能源、環境制約,著力發展新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重質油等劣質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現代煤化工技術、生物技術等;圍繞培育化工新材料、新型環保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高端石化產品制備與產業化技術。
同時,企業應當尋求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比如,為應對經融危機,2009年5月,相關部門出臺《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全行業企穩回升。(馮馨)
[鏈接]
石化行業“十一五”發展回眸
“十一五”期間,我國石化行業實現煉油能力大幅提升,煤化工行業快速發展,化肥行業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化工新材料發展提速,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裝備技術國產化取得突破。
截至2009年底,我國擁有煉廠150多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4.51億噸/年,居世界第二,其中規模達千萬噸級的煉廠14家,占總能力的37.3%。
傳統煤化工逐步成熟,國內合成氨、甲醇、電石和焦炭產量分別占全球產量的32%、28%、93%和58%。以替代石油為目標的新型煤化工產業全面起步,目前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順利推進,其中神華煤制油工業示范項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范項目試車成功。
我國化肥產量由2005年的3186萬噸增至2009年的6707萬噸,自給率由不到80%轉變為整體自給有余。2009年我國生產氮肥4864萬噸,磷肥1480萬噸,鉀肥363萬噸,生產合成氨5136萬噸,尿素2932萬噸。氮肥自給率104%,磷肥自給率110%,鉀肥自給率76%。
“十一五”期間化工新材料工業增加值大幅提高。在傳統化工新材料領域,我國已發展成為初級氟化工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并已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產品生產上取得突破。我國有機硅單體生產能力達119萬噸/年。
我國石化產業的布局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石化集聚產業區和上海漕涇、南京揚子、廣東惠州等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基地,建成了上?;瘜W工業區、寧波化工園區等一批具有國際化管理水平和地方產業特色的化工園區。
此外,國產化關鍵裝備制造取得了突破:乙烯裂解氣壓縮機立足國內制造,大型乙烯裂解爐實現國產化;燒堿用離子膜實現國產化;我國自主開發的“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已在國內推廣。
一批大型石化裝置采用了自主研發技術,如MDI大型化技術、丙烯酸及酯技術、二甲醚技術等,提升了產品競爭力。一批采用自主研發技術的工業化示范裝置進展順利,如50萬噸/年催化裂化制乙烯項目、60萬噸/年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3萬噸/年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工業性試驗裝置建設,萬噸級聚苯醚項目。
我國即將步入“十二五”時期,石化行業要贏得發展先機,掌握主動權,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速度。
石化行業要想解決發展方式粗放、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大等問題,必須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是支撐
在當前形勢下,石化行業必須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按照“行業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行業經濟發展”的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重大科技專項、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
各企業都應當認真總結“十一五”科技工作經驗,制定“十二五”科技創新規劃,做到前瞻部署,持續攻關,全力建設創新型行業,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未來5年,相關部門將選擇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業績突出的企業,繼續開展“示范企業”培育和認定,進一步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動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應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共享,發揮國家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科研基地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實現科技成果工業化。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要從行業特點和產業基礎出發,在節能環保、生物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
首先,重點開發特種工程塑料、特種纖維材料、新型膜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高端化工新材料,提高石化工業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配套能力。
其次,積極開發新型農藥、染料、氟硅化學品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
再其次,積極培育并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大力發展化工節能技術與裝備、資源循環利用技術以及節能環保的化工產品。大力發展生物化工技術、新型煤化工技術,滿足我國石油化學工業及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對原材料、新能源的迫切需求,突破資源制約,夯實發展基礎。
最后,加大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力度,滿足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重點工程的迫切需求。
為節能減排提供技術保障
“十二五”期間,石化行業的節能減排面臨艱巨的任務。我國政府已經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GDP單位能耗降低40%~45%。
按照這一要求,石化行業在“十二五”期間必須實現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遞減4.07%,化學需氧量下降8%,氨氮排放量下降15%,工藝過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
化學工業必須利用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開發和推廣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等,依靠自主創新,突破能源、資源、環境對行業發展的制約,為發展低碳經濟、實現行業“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李勇武)
(作者系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
[評論]
粗放式發展方式待轉變
“十二五”發展應踩實腳步
日前,美聯儲宣布將購入6000億美元國債,導致美元連日走弱。這一行為造成了世界經濟的波動。目前世界經濟依然處于不穩定的復蘇時期,單靠資金投入來尋求發展顯然是不實際的,只有縱深發展,把腳步踩實,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為此,石化行業亟待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從根本上轉變。
“十一五”前3年,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市場活躍,裝置高負荷運行,企業效益較好,產業和布局結構調整步伐較快,經濟增長方式有所轉變,在發展中求優化,收到了較好效果。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和銷售收入在此階段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1.25%、18.28%和21.5%,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和發達國家化工產業的增長速度,主要產品能力、產量躍居世界前列。
但是,“十一五”后兩年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石化工業經歷了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油價下降,石化產品價格下跌幅度遠高于油價下跌幅度;經濟衰退引發石化下游市場疲軟,直接影響石化產品需求,出口下降;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產生市場供需矛盾。
未來5年,石化行業應當推進產業結構優化,重點突破和發展大宗合成材料、關鍵合成材料的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制造技術,重點突破和發展產品的精細化、專用化、高附加值化技術;圍繞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大力發展新催化材料與技術、新分離材料與技術、化工過程強化技術及節能減排技術等;圍繞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及國計民生重大需求,大力發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子午胎、綠色農藥、高性能染料、清潔油品等制備技術;圍繞突破資源、能源、環境制約,著力發展新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重質油等劣質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現代煤化工技術、生物技術等;圍繞培育化工新材料、新型環保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高端石化產品制備與產業化技術。
同時,企業應當尋求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比如,為應對經融危機,2009年5月,相關部門出臺《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全行業企穩回升。(馮馨)
[鏈接]
石化行業“十一五”發展回眸
“十一五”期間,我國石化行業實現煉油能力大幅提升,煤化工行業快速發展,化肥行業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化工新材料發展提速,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裝備技術國產化取得突破。
截至2009年底,我國擁有煉廠150多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4.51億噸/年,居世界第二,其中規模達千萬噸級的煉廠14家,占總能力的37.3%。
傳統煤化工逐步成熟,國內合成氨、甲醇、電石和焦炭產量分別占全球產量的32%、28%、93%和58%。以替代石油為目標的新型煤化工產業全面起步,目前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順利推進,其中神華煤制油工業示范項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范項目試車成功。
我國化肥產量由2005年的3186萬噸增至2009年的6707萬噸,自給率由不到80%轉變為整體自給有余。2009年我國生產氮肥4864萬噸,磷肥1480萬噸,鉀肥363萬噸,生產合成氨5136萬噸,尿素2932萬噸。氮肥自給率104%,磷肥自給率110%,鉀肥自給率76%。
“十一五”期間化工新材料工業增加值大幅提高。在傳統化工新材料領域,我國已發展成為初級氟化工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并已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產品生產上取得突破。我國有機硅單體生產能力達119萬噸/年。
我國石化產業的布局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石化集聚產業區和上海漕涇、南京揚子、廣東惠州等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基地,建成了上?;瘜W工業區、寧波化工園區等一批具有國際化管理水平和地方產業特色的化工園區。
此外,國產化關鍵裝備制造取得了突破:乙烯裂解氣壓縮機立足國內制造,大型乙烯裂解爐實現國產化;燒堿用離子膜實現國產化;我國自主開發的“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已在國內推廣。
一批大型石化裝置采用了自主研發技術,如MDI大型化技術、丙烯酸及酯技術、二甲醚技術等,提升了產品競爭力。一批采用自主研發技術的工業化示范裝置進展順利,如50萬噸/年催化裂化制乙烯項目、60萬噸/年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3萬噸/年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工業性試驗裝置建設,萬噸級聚苯醚項目。